律舟扬帆,法途共鉴|益友天元王娜律师新加坡交流札记
时间:2024-07-23 作者:益友天元
笔者介绍:
正文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建区30周年,也是我加入益友天元律师事务所的第十个年头,怀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期许,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有幸参与了“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律师合作交流项目”。
在苏州工业园区司法局、园区律协和新加坡律师公会的精心安排下,6月底,我与其他两位来自苏州的律师一起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学习之旅。我被派往的是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立杰律师事务所是一家在新加坡乃至东盟地区都颇具影响力的律所,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个东盟国家均设有分所,是新加坡顶级四大律师事务所之一。
初访立杰
立杰律师事务所坐落于新加坡著名的Marina One,设计融合了绿化和现代建筑技术,事务所两层楼的办公空间极具现代感。我所加入的团队由谢锦发律师(Chia Kim Huat)领导,团队律师活跃于亚太地区,在能源、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TMT、娱乐、酒店、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跨境交易、收并购和资本市场等服务。谢律师在新加坡法律界享有盛誉,他曾在30年前代表新加坡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共同筹备和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这是中新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非常荣幸能够加入他的团队,向团队内优秀的律师学习和请教。
我的直属带教律师是立杰新加坡资本市场与并购部门的权益合伙人陈希(Chen Xi)律师,她在跨境法律业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影响力。陈律师介绍了团队的主要构成和日常工作,特别强调了跨境交易的复杂性和细致性。同时,为了能让我更快熟悉环境和同事,律所还选定了合伙人陈德泰(James Chan)律师作为我的buddy,他亦给我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在立杰工作的第一天,我便感受到了新加坡律师事务所严谨的工作氛围和高效的工作节奏。同时,我也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使得他们在处理国际案件时能够提供多角度的视野和解决方案。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不同。这种碰撞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视野,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参加立杰亚洲10周年庆典
非常幸运的是,开工第二周正值立杰亚洲10周年庆典,律所内部进行了小型的庆祝活动。立杰亚洲在东南亚设有十个分所,包括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地,各地的同事们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在庆典上,我有幸与立杰新加坡管理合伙人、立杰亚洲副主席Patrick Ang先生以及立杰新加坡权益合伙人、医疗法业务部联席主管、涉华投资争议解决业务部联合主管、立杰基金主席Rebecca Chew女士等前辈律师进行交流,并送上了来自苏州律师的祝贺。Patrick Ang先生对于中新法律交流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期待未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投入紧张的学习
通过这些案例和Rebecca的讲解,我深刻认识到新加坡法律体系对医疗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以及严谨的司法实践。这不仅让我对新加坡的法律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反思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公正的法律途径中,兼顾见微知著的细节和规范。
接待来自中国的律师们
在新加坡期间,我作为立杰见习外国律师的身份和立杰律所的同事们一起接待了来自中国的律师代表团。在交流的过程中,陈希律师从法律和商业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中国企业以新加坡为起点,在东盟地区进行投资和业务拓展,用充分详实的案例生动的让中国律师们了解新加坡在税收优惠、资金灵活程度、总部经济、地缘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第一站的理想选择。
在接待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中新两国律师在处理跨境业务时的共同点和差异。新加坡律师在跨境交易中的严谨分析和精准操作,与中国律师在国内法律事务中的实务经验和市场洞察力相得益彰。双方在交流中碰撞出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务技能,也加深了对彼此文化和法律体系的理解。同时,在这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启发下,我也在积极推进多家国内客户在新加坡投资落地、平移基金、开立家办的需求,相信在交流尾声时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参观拜访新加坡-
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中心
尾声
虽然三个月的交流进程目前只进行了两三周,我们尚不能完全深入了解新加坡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但通过参与跨境法律事务、体验多元文化环境、比较中新司法制度,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拓宽了国际视野。中新两国在法律体系、司法实践和文化背景上存在的诸多差异,使得我们在交流合作中能够互补长短,共同进步,这些收获将为我今后的法律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无尽的动力。